阿罗汉和辟支佛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学相吗

2023-11-06 14:15  56阅读

相,包括外表样子,也包括抽象概念。只要叫得出名称来的,能够被人感知得到的,全都叫相。例如眼可以看得见的样子,耳朵可以听得见的声音,鼻子可以闻得到的气味,身体可以感觉到和心里可以感觉到的,还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,都是相。

无我相,是外有我相,心里不要有我想。有我想,就是有我相。心里不要总是“我”、“我”的。总是“我”、“我”的,就是有我相,而不是无我相。无我相,就是破除我执,不要执着有个我。佛法有云:“我只不破,难出三界;法执不破,不能成佛”。先从破我执开始。破除了我执,出了三界六道,还要破法执。

无人相。“我相”,就是自我,人相就是别人。不执着有个我自己,也不能执着有别人。别人有没有?别人的外相有,但我们心里不要觉得有别人。心里有别人,就是执着人相。执着人相,不久就会回到有我来相上来。因为看到别人得的多了,别人获得了荣誉,就会想到“我自己”,就会觉得别人得的多了,我得的就少了,觉得不公平,觉得别人有了荣誉,我自己就觉得丢脸,就会起争执心。我们看有关古代宫廷后宫的影视,皇家后宫的娘娘妃子们,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有身份的、高贵的贵妇人,可骨子里却一个个都是明争暗斗的主,说句实在话,内心之凶残程度,大大超过男人,男人是干不出那样的事情来。为什么?争风吃醋,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而不得宠,或者唯恐自己的孩子不得重用。一旦有人相存在,不久就会回到有我想上来。假如后宫里只有一位娘娘,没有其他人争锋,报证没有人相我相。

众生相,和自己利益不相干的别人,就是众生相。众生,不但人类是众生,动物畜生,也是众生,天地鬼神也是众生。心里执着这些,也是执着着相。菩萨度众生,度就度了,心里不想,菩萨自己没有觉得自己在度众生。心里如果想着我又度了多少多少众生,就是执着着相了。

寿者相,就是要求寿命长久些。不但希望人我的寿命长些,就是希望物品东西的寿命长些,都是执着着相。例如我们希望钱,永远不要离开自己,希望钱长久地存在在自己的身边,就是寿者相。再例如认为这是我们的电脑,不能坏了,希望他使用率长些,也是执着寿者相。

总之,只要这四相有一相没有消灭掉,还存在,不久就会连带出现其他三相出现。只要有一相不能破除,就是凡夫众生,就不是出三界。因为只要有一相存在,就会连带出现其他三相,那么就是四相俱全了。四相中包括有“我相”。只要“我”相我执没有破除,保证出不了三界。佛法云,“我只不破,难出三界”。出三界需要自己空。身空、我空、性空、法空,四大皆空,我空、人空、众生空、寿者空,不空就不能出三界。阿罗汉空了,阿罗汉出三界,辟支佛空了,辟支佛出三界,菩萨空了,菩萨出三界,佛空了,佛出三界。不空者,只好继续留在三界六道里,受苦受难。不要以为做人很不错。做人时有没有烦恼痛苦,有多少快乐幸福,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但是到死的时候,没有能修空,没有能出三界,死后一轮回,保证多是去了三恶道!一万个人死后,得有九千九百九十个要到三恶道里去报到,不可能到三善道来报到的。死后就麻烦了。

要知道,宇宙中,可不就是只有我们这一个地球上有众生。讲宇宙是从科学唯物的角度上讲的。佛法讲法界。宇宙小,而法界大。宇宙是讲物质,讲我们人类可以感知得到的。我们人感知不到的,就不讲。而法界不但讲物质的宇宙,也讲我们感知不到的世界。例如天堂地狱,我们感知不到,唯物主义也不承认,可是佛法讲法界,法界里都包括这些。因此讲法界,范围就大。

为什么有人讲到:我执破了,还要破法执?

阿罗汉断除了我执,三界内都还有二执呢,到八地菩萨才彻底破除了二执。

地上菩萨还有俱生的我法二执

净界法师《大乘起信论.讲表》讲记

我们引用《八识规矩颂》对这个初地菩萨的相貌作一个说明。《八识规矩颂》说:「发起初心欢喜地,俱生犹自现缠眠。」

就是说这个初地菩萨,他成就菩提心的时候,他第一个相貌是欢喜,他刚开始假藉理观跟事修来随顺真如。在别教的菩萨来说,他经历十信、十住、十回向,都没有契入真如理,只有到初地的时候,他内心跟他的本来面目真实见面,他内心当中起大欢喜:原来三世诸佛所开显的一心真如,是真实不虚的,他一大阿僧劫的修行总算是没有白费了。生起这样的欢喜,当然是讲到他跟真如相应的一个相貌。

但是他内心是一个什么情况呢?「俱生犹自现缠眠」。前面是赞叹他的功德,这以下是说明他有所不足,就是他还有这些俱生的烦恼,在内心当中现缠眠。这个缠就是烦恼的现行,他烦恼现行的时候,多少会缠绕障碍着我们的菩提心。有时烦恼睡觉了,它不现行。

这地方意思就是说,这个初地的菩萨,他如果在佛堂当中入根本观的时候,他就从这种有所得的妄想,入到他的一心真如,这个时候内心是一念不生的,所谓的「唯真如智」,无有境界,「名为法身」。假设他从根本智出来、从佛堂出来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这个时候「俱生犹自现缠眠」,他有漏的妄想还是会活动,这是比较微细的,不是粗重的烦恼,是俱生的烦恼,还有一些微细的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有俱生的我法二执的存在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初地菩萨菩提心的相貌,以根本智的自受用,跟他的后得智加以分别。

须陀桓 斯陀含 啊那含都破我执,为什么还要入轮回,阿罗汉没有我执却不入轮回?

楼主 您好

这部份先以经典来说明:

解深密经卷二: 若回向菩堤声闻种性补特伽罗,我亦异门说为菩萨;何以故?彼既解脱烦恼障已,若蒙诸佛等觉悟时,於所知障、其心亦可当得解脱;由彼为初为自利益,修行加行脱烦恼障,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。

这段提到,回小向大的阿罗汉,虽然已经断除烦恼障了(我执已破),但是还是要蒙诸佛加持,才能解脱於所知障(法执),也就是后来提到的初地到佛地的无明—所知障。又初地以上菩萨除了所知障的断除以外,也还有烦恼习气随眠,这也是摄属在烦恼障—极微细烦恼障,解深密经对於此烦恼习气随眠描述的相当详细,今只举出一段:

解深密经卷三: 善男子!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於如来地,对治极微细、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,由能永害如是障故,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,依於所作成满所缘,建立最极清净法身。

因此我执纵然破了如阿罗汉一般,还有我执习气与无量无边所知障。然而我执与法执是一般学人很难理解的法,今说明如下:

我执,是众生执取色身、意识觉知心、见闻觉知性等(五阴)为真实我,并且执著此假我而不肯舍离,若能现前观察这些五阴假我都是聚合之法,不是本来就有的真实法,那就能够断除我见乃至我执了。

然而法执,乃是对於法界实相不了知,对於一切法如何从真如理体假藉诸缘而出生都不如实了知,因此执取一切法(一切功能差别),包含五阴都是可以真实为我们所接触领受,而不知一切境界、心法、心所有法都是真如理体所变现,於由无力现观此事实,就有所知障,也就是法执无法破除。

而要破除法执,第一步就是要先开悟明心,也就是亲证真如理体的总相体用,方能继续深入进修一切种智,而断除法执。

然而阿罗汉连真如理体的总相尚且未知,何况断除法执乎?

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,分别是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和阿罗汉。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。小乘佛教认为,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,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,也就是四个果位。换句话说,就是断一分烦恼,证一分真理。第一果为须陀洹,意为预流果,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“见惑”,开始见到佛道,进入圣道之法流。证得须陀洹果以后,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(畜牲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)。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(天道、阿修罗道和人道)之间轮回。[1] 第二果为斯陀含,意为一来,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,进而断除欲界思惑。欲界思惑共有九品,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,尚有三品没有断尽,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,故名一来。第三果为阿那含,意为不还,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,不再还来欲界受生,故名不还。第四果为阿罗汉,意为断尽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,究竟无余,得不生之圣果,受人天供养。以上四个果位中,前三果称“阿罗汉向”,指尚在修行阶段,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;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,尚需继续修行。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,无需再修,无需再学,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。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,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,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,视阿罗汉为“自了汉”。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,最高果位是佛,其次是菩萨,然后才是罗汉。得到须陀洹果,有三个条件:断三结,即身见、疑、戒禁取三种烦恼。 断疑:即断除了对佛、法、僧、戒律等的一切疑虑,对佛、法、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,不再怀疑,也就是“净信”即四不坏信。断戒取见: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,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,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、禁忌、戒条等。断我见:在见解上,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“我”、“真我”、“实我”。不堕法(avinipata-dhamma),确立戒行,不犯恶事,不会再造恶果报,堕于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三恶道。正定聚( sammatta-niyata),又叫正性决定、决定正向于正觉,成为须陀洹之后,再也不会转为凡夫,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。 证须陀洹果者,永不堕三恶道,然而尚须于人、天中往返投生,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、三果阿那含梵行立,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,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轮回。与初果须陀洹相比,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(断疑、断戒禁取、断我见)之外,再加上“贪、嗔、痴薄”的特点。也就是说,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,对世俗五欲生活(指财、色、食、名、睡,或者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起了远离的心,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。五下分结尽,得阿那含。五下分结是:身见、戒禁取、疑、欲贪、瞋。欲界的修道所断惑,至此已经断尽。证阿那含果的圣者,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修惑,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。死後将会离开欲界,上升色界或无色界,在那边入涅盤,不再复还欲界。断惑究竟的修行者,能够断“五顺上分结”(色贪、无色贪、掉举、慢、无明),即可证入阿罗汉果。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,将会自觉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”阿罗汉的功德,名为六恒住。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,恒常不动,“不苦不乐,舍心,住正念正智”。一切外境,“不能妨心解脱、慧解脱”。得三明六通。?